银川设计公司转发“低价中标”不改,何谈工匠精神、中国制造!
发布时间9font class='tims'>2021-08-12点击数:3119
◎/span>“最低价中标”助长以次充好,导致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下降,优汰劣胜、/span>
◎/span>“最低价中标”极易引发偷工减料,甚至埋下安全隐患、/span>
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小平说,“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参与‘最低价中标’,但是现在市场环境被扰乱了,产业链从下游向上游恶性传导:不压价,中不了标;中了标,产品质量往往下降。“/span>
◎/span>“最低价中标”影响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、/span>
那么这个企业“人人喊打”的“最低价中标”,从何而来呢?
从以上法条可以看出,我国实施的评标方法并不唯一。那么,为何在实际操作中,价格往往成为评标的唯一要素>/span>
◎/span>担心“说不清”“犯错误”,规避“履职风险”,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倾向于“最低价中标”的重要原因、/span>
?nbsp;市场质量监管缺位、不到位,也是“最低价中标”大行其道的助力、/strong>
从招标到中标,从施工到竣工,我国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谓全覆盖。但依然有一些伪劣产品能“一路畅通”,这往往与执法不严或惩处力度较低有关、/span>
严昌龙介绍,很多产品,例如电缆的质量检验检测并不难,但像奥凯这样的劣质产品却能拿到质量监管部门的合格报告,说明有关部门质量监管还有漏洞,执法力度还不够。“无论哪种评标方法,送检和抽检必须严格执法,市场的公正和监督不能缺位,否则就会劣币驱逐良币。自从奥凯电缆出事后,质监部门加大了抽检力度,我们周围很多不合规的小企业马上就关门了。“/span>
◎/span>招标方过于强调成本而忽视质量,也导致招标的天平倾向于价格、/span>
严昌龙透露,我国普遍采用“最低价中标”,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招标方对招标产品性能并不了解,只能谈价格。“我们竞标一些国外或外资企业的项目,招标方会对产品原材料配比、产品结构等进行详尽要求,甚至根据你的设计图进行议价,优质优价,而国内这样的招标很少。“/span>
“最低价中标”在人民日报牵头下成众矢之的,建设领域更是深受其痛,广大网友纷纷吐言、/span>